1.美国历史上政绩最好的总统和最受群众爱戴的总统分别是谁?

2.富兰克林是总统,还是那个发现闪电的

3.2015英国留学五大热门学府一年费用有多少

4.罗斯福资料

5.林肯公园主唱自杀——“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美国历史上政绩最好的总统和最受群众爱戴的总统分别是谁?

林肯公园海德公园-林肯公园divide

政绩最好:

富兰克林·罗斯福

富兰克林· 德拉诺·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第32任,是20世纪美国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心人物之一。从1933年至1945年间,连续出任四届,且是唯一连任超过两届的。在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期间,罗斯福推行新政以提供失业救济与复苏经济,并成立如公共事业振兴署(WPA)、国家复兴管理局(NRA)等机构来改革经济和银行体系。虽然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为止,美国的经济仍未能完全复苏,但是他所发起的一些计划,如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田纳西河谷管理局(TVA)等,仍继续在国家的商贸中扮演重要角色。美国在线曾于2005年举办票选活动“最伟大的美国人”,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被选为美国最伟大的人物中的第十位。

美国历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总统:

亚伯拉罕·林肯

亚伯拉罕·林肯(1809年2月12日-1865年4月15日),美国政治家、思想家,黑人奴隶制的废除者。第16任,其任总统期间,美国爆发内战,史称南北战争,林肯坚决反对国家分裂。他废除了叛乱各州的奴隶制度,颁布了《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林肯击败了南方分离势力,维护了美利坚联邦及其领土上不分人种、人人生而平等的权利。内战结束后不久,林肯遇刺身亡,是第一个遭遇刺杀的,也是首位共和党籍总统,曾位列最伟大总统排名第一位。也是美国最有作为的总统之一(其他2位为乔治·华盛顿、富兰克林·罗斯福)。 最新版5美元纸币正面是亚伯拉罕·林肯的照片。2006年,亚伯拉罕·林肯被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第1名。英国《泰晤士报》2008年组织专家委员会对43位分别以不同的标准进行“最伟大总统”排名,亚伯拉罕·林肯列为第一

富兰克林是总统,还是那个发现闪电的

有两个.本杰明·富兰克林和富兰克林·D·罗斯福

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lin,1706~1790)

资本主义精神最完美的代表,十八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是他自己所说过的一句话“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

1706年1月27日,本杰明·富兰克林生于波士顿一个工人家庭。父亲是英国移民,当时以制造蜡烛和肥皂为业,生有十个孩子,富兰克林排行第八。富兰克林八岁入学读书,虽然学习成绩优异,但由于他家中孩子太多,父亲的收入无法负担他读书的费用。所以,他到十岁时就离开了学校,回家帮父亲做蜡烛。十二岁时,到他大哥的印刷所里当学徒,自此他当了近十年的印刷工人,但他的学习从未间断过,他从伙食费中省下钱来买书。同时,利用工作之便,他结识了几家书店的学徒,将书店的书在晚间偷偷地借来,通宵达旦地阅读,第二天清晨便归还。就是在当学徒的这段时期里,富兰克林把在学校曾两度考试不及格的算术学了一遍,又读了赛勒和舍尔梅的关于航海的书,从这些航海的书里,他接触到了几何学知识。他还读了洛克的《人类的悟性》和波尔洛亚尔派的作者们写的《思维的艺术》。富兰克林的学习日渐深入。从自然科学、技术方面的通俗读物到著名科学家的论文以及名作家的作品。他曾以笔名RichardSaunders投稿,报纸编辑以为文章“出自名家手笔”。1723年富兰克林离开了波士顿,到费城的基未尔印刷所和英国伦敦的帕尔未和瓦茨印刷厂当工人。1726年秋,富兰克林回到费城,这时他已掌握了精湛的印刷技术,开始独立经营印刷所,印刷和发行《宾夕尼亚报》,并出版了《可怜的李查历书》,当时被译成十二种文字,销行于欧美各国。1727年秋,在费城他和几个青年创办了“共读社”,组织工人、技师、鞋匠、瓦匠、诗人等每周星期五来讨论哲学、科学、技术、文艺问题。这时富兰克林还不到三十岁,通过刻苦自修,已经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和启蒙思想家,在北美的声誉日益提高。在富兰克林的领导下,“共读社”几乎存在了四十年之久,后来发展为1743年创立的美利坚哲学会,成为美国科学思想的中心。1769年他被选为该会的会长。25岁时他又在费城创办了北美第一个公共图书馆,以后发展为北美公共图书馆。45岁时,他又创办费城学院(即后来的宾夕法尼亚大学)。

作为政治家,在美国和世界历史上,有许多重要事件与富兰克林有关。从1757到1775年他几次作为北美殖民地代表到英国谈判。独立战争爆发后,他参加了第二届大陆会议和《独立宣言》的起草工作。1776~1785年,已经七十高龄的富兰克林又远涉重洋出使法国,在他的努力下,1778年缔结了美法联盟,赢得了法国和欧洲人民对北美独立战争的支援。1787年,他积极参加了制定美国宪法的工作,并组织了反对奴役黑人的运动。1787年当选为制宪会议代表,担任宾夕法尼亚州最高行政议长。他积极反对压迫和奴役黑人,积极主张废除黑奴制度。

在他的一生中,获得过许多荣誉。1753年获得英国皇家学会颁发的科普利奖章,同年获得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的荣誉学位。1756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772年当选为法兰西科学院的外国院士,1789年当选为彼得堡科学院的外国院土。

他的主要科学工作是在电学方面。这在他的一生中只占十年左右。1743~1744年间,富兰克林在费城和波士顿看到了来自苏格兰的斯宾塞(A.SPence)博土利用玻璃管和莱顿瓶所做的简单的电学实验时,心中激起强烈的探求欲望。他买下了全部展品,一位他在伦敦英国皇家学会结识的朋友柯林森(Peter Cdlinson)得知后,又给他寄来了大批书籍、电学著作和某些摩擦起电的设备。富兰克林和费城哲学会的朋友们一起进行了许多电学实验和理论探索。

富兰克林在电学上有许多重要贡献通过实验,他对当时许多混乱的电学知识(如电的产生、转移、感应、存储、充放电等)作了比较系统的清理。他曾把多个莱顿瓶联结起来,储存更多电荷。他用实验证明莱顿瓶内外金属箔所带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1747年5月25日他在给柯林森的信中,提出了电的单流质理论,并用数学上的正负来表示多余或缺少这种电流质。他还认为摩擦起电只是使电荷转移而不是创生,所生电荷的正负必须严格相等——这个思想后来发展为电学中的基本定律之一——电荷守恒定律。他利用这一理论说明了带介质的电容器原理。

富兰克林的第二项重大贡献是统一了天电和地电,彻底破除了人们对雷电的恐惧。1749年,他的夫人丽达在观看莱顿瓶串联实验时,无意碰到莱顿瓶上的金属杆,被电火花击倒在地,卧病一周。这虽然是试验中的一起意外事件,但思维敏捷的富兰克林却由此而想到了空中的雷电。他经过反复思考,断定雷电也是一种放电现象,它和在实验室产生的电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于是,他写了一篇名叫《论天空闪电和我们的电气相同》的论文,并送给了英国皇家学会。但富兰克林的伟大设想竟遭到了许多人的嘲笑,有人甚至嗤笑他是“想把上帝和雷电分家的狂人”。

富兰克林决心用事实来证明一切。1752年6月的一天,阴云密布,电闪雷鸣,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临了。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威廉一道,带着上面装有一个金属杆的风筝来到一个空旷地带。富兰克林高举起风筝,他的儿子则拉着风筝线飞跑。由于风大,风筝很快就被放上高空。刹那,雷电交加,大雨倾盆。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一道拉着风筝线,父子俩焦急的期待着,此时,刚好一道闪电从风筝上掠过,富兰克林用手靠近风筝上的铁丝,立即掠过一种恐怖的麻木感。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大声呼喊:“威廉,我被电击了!”随后,他又将风筝线上的电引入莱顾瓶中。回到家里以后,富兰克林用雷电进行了各种电学实验,证明了天上的雷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质。富兰克林关于天上和人间的电是同一种东西的假说,在他自己的这次实验中得到了光辉的证实。

风筝实验的成功使富兰克林在全世界科学界的名声大振。英国皇家学会给他送来了金质奖章,聘请他担任皇家学会的会员。他的科学著作也被译成了多种语言。他的电学研究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1753年,俄国著名电学家利赫曼为了验证富兰克林的实验,不幸被雷电击,这是做电实验的第一个牺牲者。血的代价,使许多人对雷电试验产生了戒心和恐惧。但富兰克林在亡的威胁面前没有退缩,经过多次试验,他制成了一根实用的避雷针。他把几米长的铁杆,用绝缘材料固定在屋顶,杆上紧拴着一根粗导线,一直通到地里。当雷电袭击房子的时候,它就沿着金属杆通过导线直达大地,房屋建筑完好无损。1754年,避雷针开始应用,但有些人认为这是个不祥的东西,违反天意会带来旱灾。就在夜里偷偷地把避雷针拆了。然而,科学终于将战胜愚昧。一场挟有雷电的狂风过后,大教堂着火了;而装有避雷针的高层房屋却平安无事。事实教育了人们,使人们相信了科学。避雷针相继传到英国、德国、法国,最后普及世界各地。

富兰克林对科学的贡献不仅在静电学方面,他的研究范围极其广泛。在数学方面,他创造了八次和十六次幻方,这两种幻方性质特殊,变化复杂,至今尚为学者称道;在热学中,他改良了取暖的炉子,可以节省四分之三燃料,被称为“富兰克林炉”;在光学方面,他发明了老年人用的双焦距眼镜,戴上这种眼镜既可以看清近处的东西,也可看清远处的东西。他和剑桥大学的哈特莱共同利用醚的蒸发得到负二十五度(摄氏)的低温,创造了蒸发致冷的理论。此外,他对气象、地质、声学及海洋航行等方面都有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就。

1790年4月17日,夜里11点,富兰克林溘然逝去。那时,他的孙子谭波尔和本杰明正陪在他的身边。4月21日,费城人民为他举行了葬礼,两万人参加了出殡队伍,为富兰克林的逝世服丧一个月以示哀悼。本杰明?富兰克林就这样走完了他人生路上的84度春秋,静静地躺在教堂院子里的墓穴中,他为自己写的墓志铭只自称“印刷工富兰克林”而绝口不提后半生的重要职务。但法国经济学家杜尔哥(Ann-Robert Jacques Turaot)却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赞语:“从苍天那里取得了雷电,从暴君那里取得了民权”。

富兰克林·D.罗斯福简介

美国第32位总统(1933年3月4日--1945年4月12日)

姓名:富兰克林·D.罗斯福

绰号:"FDR"

出生:1882年1月30日,海德公园,纽约

于:1945年4月12日,佐治亚

父亲:詹姆士·罗斯福

母亲:萨拉·德拉诺·罗斯福

夫人:安娜·埃利诺·罗斯福(1884-1962),于1905年3月17日结婚

孩子:安娜·埃利诺·罗斯福(1906-75);

詹姆士·罗斯福(1907-91);

埃利奥特·罗斯福(1910-90);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季尔(1914-88);

约翰·阿斯平沃尔·罗斯福(1916-81)

宗教:Episcopalian

教育:毕业于哈佛学院(1903);后又上哥伦比亚法律学校

职业:官员, 律师

政党:民主党

其他政府位置:纽约州立法机关成员,(1911-13)

海军助理部长,(1913-20)

纽约州州长,(1929-33)

富兰克林·D·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连任四次的总统,从1933年3月起,直到1945年4月去世时为止,任职长达12年。

1882年1月30日,富兰克林·罗斯福出生在纽约哈得孙河畔一个显贵的家庭里。父亲詹姆斯·罗斯福是一个百万富翁。母亲萨拉·德拉诺比父亲小26岁。命运赐给他的是英俊的容貌、善良的性格和聪明的天赋。他14岁进入著名的格罗顿公学学习,四年后来到哈佛大学,并于1901年加入共和党人俱乐部,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也正是这一年,他的堂叔西奥多·罗斯福成了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1905年,罗斯福与安娜·艾利诺结婚。艾利诺是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侄女,结婚时西奥多·罗斯福还在任职期间,总统亲自参加了他们的婚礼。他们有五子一女。

罗斯福决心仿效堂叔进入政界,并在1910年找到了一鸣惊人的机会。他打算竞选纽约市参议员,但却是以民主党候选人的身份出现。当他把这个决定告诉身为共和党人的总统叔叔时,对方怒而骂道:“你这个叛徒……”但是富兰克林·罗斯福没有改变前进方向。他乘着一辆红色的汽车,每天进行十多次演说,最终当选纽约市参议员。1913年,威尔逊总统任命他为海军助理部长,他在任七年,表现杰出。1920年,罗斯福被提名为副总统候选人。虽然此次竞选失败了,但他的作为政治新星的光芒却未曾削减。

智慧、干练、胸怀宽广、深孚众望,似乎什么都不能阻挡这个39岁的男人迈上政治峰巅的脚步。但是,无情的灾难就在这时降临。1921年夏天,罗斯福带全家在坎波贝洛岛休假,在扑灭了一场林火后,他跳进了冰冷的海水,因此患上了脊髓灰质炎症。高烧、疼痛、麻木以及终生残疾的前景,并没有使罗斯福放弃理想和信念,他一直坚持不懈地锻炼,企图恢复行走和站立能力,他用以疗病的佐治亚温泉被众人称之为“笑声震天的地方”。1924年,他又拄着双拐重返政坛,并在1928年成为纽约州州长。

政敌们常用他的残疾来攻击他,这是罗斯福终生都不得不与之搏斗的事情,但是他总能以出色的政绩、卓越的口才与充沛的精力将其变成优势。首次参加竞选他就通过发言人告诉人们:“一个州长不一定是一个杂技演员。我们选他并不是因为他能做前滚翻或后滚翻。他干的是脑力劳动,是想方设法为人民造福。”依靠这样的坚忍和乐观,罗斯福终于在1933年以绝对优势击败胡佛,成为美国第32届总统。

在罗斯福的总统任期内,两次遭遇了美国历史上空前的困难时期,一次是4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另一次则是珍珠港之难。

在罗斯福首次履任总统的1933年初,正值经济大萧条的风暴席卷美国的时候,到处是失业、破产、倒闭、暴跌,到处可见美国的痛苦、恐惧和绝望。罗斯福却表现出一种压倒一切的自信,他在宣誓就职时发表了一篇富有激情的演说,告诉人们:我们惟一害怕的就是害怕本身。在1933年3月4日那个阴冷的下午,新总统的决心和轻松愉快的乐观态度,“点燃了举国同心同德的新精神之火”。为了渡过30年代的经济危机,他制定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政策,推进“新政”。罗斯福从整饬金融开始,在被称为“百日新政”的3月9日至9月16日的短时间内,制定了15项重要立法,并由此使美国的工业、农业逐渐全面恢复。第一个任期终了的1936年,面对国民收入50%的增幅,罗斯福娓娓动听地描述道:“此时此刻,工厂机器齐奏乐曲,市场一片繁荣,银行信用坚挺,车船满载客货往来奔驰。”以“新政”对付经济危机,颇有成效,故获得1936年、1940年、1944年大选连任。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美国采取不介入政策,但对采取强硬手段,以“租借法”支持同盟国。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使美国遭受到了历史上最惨痛的打击。自从连获三任的罗斯福提出“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意图保持中立的美国一直介于战争边缘,这次袭击却使它到了战争的紧要关头。事件发生的第二天,罗斯福代表美国对日宣战。他发表了六分半钟的演说,这个简短的演说,对美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说:“不论要用多长的时间才能战胜这次预谋的入侵,美国人民以自己的正义力量一定要赢得绝对的胜利。”在此后严酷的战争中,罗斯福带领美国,成了反法西斯的伟大斗士。他提出了“把战争带给敌人,带到敌人的本土上去”的战略思想,亲自决策了进攻北非,破格任命艾森豪威尔等人的指挥权,这对当时和未来的战争、当时和未来的美国,都有着非凡的意义。他领导美国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当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时,美国经济由于武器生产全面繁荣。罗斯福起初想按“孤立主义”意愿保持中立,随即明白美国不可能长期置身战争之外。1941年,他通过艰苦的努力签署了“租借法案”,以向岌岌可危的英国提供最有力的支持。这一举动让丘吉尔欣喜若狂,欢呼说:“这是任何国家历史上最好的行为。”不仅对英国如此,它在日后的苏联反法西斯战争中也起到了同样的作用。此后,美国进一步修改了中立法,开始出动军舰装运武器,实际上和德国在大西洋开始了未经宣战的战争。这种情形一直延缓到珍珠港惨剧后美国全面参战。

由1940年始,罗斯福余生的时间里参与了所有的有关世界的重大决定,并在其中起到了策划和领导者的作用:1941年8月他与丘吉尔在纽芬兰一个半岛的洋面上相聚,举行了大西洋会议,共同起草了《大西洋宪章》这一伟大文件;1942年元旦,26个国家的代表会集白宫,签署了由他本人最后修改并命名的《联合国宣言》,联合国诞生;1943年11月,和丘吉尔在开罗同会谈之后,飞抵德黑兰与斯大林举行了“三巨头”会议,吹响了战争反攻的号角;1945年2月,“三巨头”集会雅尔塔,罗斯福以多病之躯斡旋、调停,保证顺利达成《雅尔塔协定》……作为反法西斯联盟的领袖之一,罗斯福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丘吉尔说:“如果他当时没有采取他实际上采取的行动,如果他心中没有感受到自由的汹涌波涛,如果在我们亲身经历过的极端危难时刻,他没有下定决心援助英国和欧洲,那么,人类就会陷于可怕的境地,在若干个世纪之内人类的整个前途就将沉沦于屈辱和灾难之中。”

在罗斯福的晚年,他追求的是他所设计的今后“世界秩序和持久的和平”,也就是美国力图控制战后世界的设想。直到今天,人们依然可以看出他的种种努力的明显痕迹。

雅尔塔会议结束后两个月,身心疲惫的罗斯福在佐治亚温泉休养时,悄然逝去。1945年4月12日,一位现代历史上的巨人与世长辞。

罗斯福最终没有看到自己完成的水彩画像,但他足可以为身后的一切欣慰:他去世后25天,德国无条件投降,3个月后,日本无条件投降。而那个伴随他一生并与之顽强斗争的脊髓灰质炎症,也在他去世整整十年后——1955年4月12日被最终攻克。罗斯福在国内和国际上很有名望,不愧为美国历史上几个杰出总统之一。

所以说完全是两个人

2015英国留学五大热门学府一年费用有多少

伦敦地区(约1-1.2万英镑/年)

印象中的“雾都”伦敦,也是传说中绅士居住的地方,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大本钟、白金汉宫、伦敦眼、查令十字街、海德公园、伦敦塔等等都是这座城市的传奇。

伦敦是欧洲最大的城市,城市公共交通一共分为九个环形区,称为Zone。作为英国的首都,伦敦的消费水平一直为全英之首。

伦敦有G5高校中的三所,帝国理工大学,LSE和UCL是所有学子的朝圣之地,它赋予了很多人对英伦风情最初的向往,可以说在许多人心中,伦敦才能代表真正的英国。

伦敦地区生活费用每月1000镑左右,伦敦地区大学住宿费用最便宜住宿100-150英镑/周。

学校代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伦敦大学,伦敦商学院,威斯敏斯特大学,伦敦艺术大学等。

非伦敦地区(约0.8-1万英镑/年)

伯明翰

伯明翰的大学数量之多也是众所周知的。伯明翰(Birmingham)是英国第二大城市,位于英伦岛中部。

伯明翰位于英国运河体系的中心,拥有超过威尼斯的运河总里程,这也成就了当地的工业。吉百利(Cadbury)、迷你轿车(MINI)等几个英国知名品牌都发源于此。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政府开始推动城市从工业中心向文化中心转变,如今,这里拥有世界顶尖的伯明翰市立交响乐团(The City of Birmingham Symphony Orchestra)、享有盛名的伯明翰皇家芭蕾舞团(Birmingham Royal Ballet),和包括交响乐大礼堂(Symphony Hall)在内的一大批新剧院,以及全新的英国最大的公共图书馆伯明翰图书馆(Library of Birmingham)。如果你热爱文艺,伯明翰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伯明翰地区的生活费用每月800磅左右;校内住宿一般在154 英镑左右;校外住宿一般80英镑左右。

学校代表:伯明翰大学,阿斯顿大学,伯明翰城市大学等。

曼彻斯特

曼彻斯特,英国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曼彻斯特位于伦敦以北350多公里。维多利亚时代的红砖建筑,是曼彻斯特最大的特色!

19世纪初,曼彻斯特依靠纺织业和制造业的迅速发展,成为了工业革命的中心和全世界最大的工业城市。

曼彻斯特孕育了世界上最顶级的两支足球队——曼城和曼联,同时也是欧洲最大的学生城。

曼彻斯特是一个工业之城,经济发展水平位居英国前列,是城市重建的一个典范,人们可以从这里看到英国工业的发展历史。

曼彻斯特地区的生活费用每月800磅左右。

以曼彻斯特大学住宿费用为例:共用设施的自炊型单间99英镑/周;自炊型套间(带独立卫生)125英镑/周;共享Catered Hall 设施的单人间 130英镑/周;单性别公寓单间130英镑/周。

学校代表:曼彻斯特大学、曼彻斯特城市大学等

布里斯托

布里斯托是英国西南部最大的城市,是英国主要城市之一。它是历史上出现在英伦三岛土地上的第二座城市,是一座拥有最多的英国传统建筑,最古老的港口,历史文物最多有着传奇色彩的城市。

城内的教堂和城外的铁索桥是主要的景点。布里斯托有火车站、机场,到英国各国交通便利。

布里斯托地区的生活费用每月800磅左右。

以布里斯托尔大学住宿费用为例:住宿,自炊式学生宿舍每年约2500英镑。3380英镑至4420英镑一年的私人住所(私人租房合同通常为期52周也就是一年,而且在某些情况下不包含取暖,电费,水费等)。

学校代表:布里斯托尔大学,西英格兰大学

格拉斯哥

格拉斯哥是苏格兰最大城市,英国第三大城市。近年来格拉斯哥逐渐发展成为欧洲十大金融中心之一,众多苏格兰企业总部设于此。

格拉斯哥被广泛视为英国最佳购物天堂之一,仅次于伦敦。格拉斯哥市充溢着艺术和文化气息,拥有英国最好的一些俱乐部和酒馆,大街小巷都是酒吧,还有众多的文化场馆。

布里斯托地区的生活费用每月900磅左右。以格拉斯哥大学住宿费用为例,每月的住宿费为450英镑。

学校代表:格拉斯哥大学、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格拉斯哥卡利多尼亚大学、西苏格兰大学

剑桥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剑桥位于伦敦往北80公里(50英里)处,以剑桥大学所在地而出名。

剑桥是英国剑桥郡首府,地处平原,剑河从城市西门经市区流向东北。从13世纪末创办剑桥大学的第一所学院彼得学院起,剑桥作为一座大学城存在至今。

剑桥大学成立于1209年,是世界上第7古老的大学,是英国及世界顶尖的大学之一。从剑桥出的名人数不胜数,包括牛顿、达尔文、霍金等等,还有15位英国首相以及25位其他国家的元首,我国著名诗人徐志摩的诗《再别康桥》写的就是这里。

每年在剑桥大学所需的最小开支(不包括学费和学院费)估计约9400英镑。

学校代表:剑桥大学

爱丁堡

爱丁堡是英国著名的文化古城、苏格兰首府,位于苏格兰中部低地的福斯湾的南岸。

爱丁堡有着悠久的历史,许多历史建筑亦完好保存下来。爱丁堡城堡、荷里路德宫、圣吉尔斯大教堂等名胜都位于此地。

爱丁堡地区的生活费用每月800磅左右。以爱丁堡大学住宿费用为例:住宿,共享房间或单人间166-243英镑/周,自炊型房间84-141英镑/周,私人公寓85-100英镑/周。

学校代表:爱丁堡大学、赫瑞瓦特大学、龙比亚大学、玛格丽特女王学

利物浦

利物浦是一座很有文艺范儿的城市,拥有多项高品质文化,不论在音乐、绘画、建筑等领域都有长足成就。

2003年,利物浦获推选为利物浦欧洲文化之都,确认了利物浦文化之都地位。

就读于利物浦大学每学年生活费大概需要6000-8000英镑/年,包括衣食住行。住宿费用:75-135英镑/周。

学校代表:利物浦大学,利物浦约翰摩尔大学,利物浦霍普大学等

贝尔法斯特

贝尔法斯特位于爱尔兰岛东北沿海的拉干河河口,在贝尔法斯特湾的西南侧,是英国北爱尔兰的最大海港。

贝尔法斯特的生活成本为5500-7500英镑/年,可以算是全英最便宜生活费的城市之一了。

学校代表: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阿尔斯特大学

约克

约克是英国英格兰东北部城市,北约克郡首府,具有自治市地位。约克虽然是个旅游业发达的城市,但是其生活成本不是很高。学费和生活费都相对较低。

约克的生活费用为6000-7000英镑/年。

学校代表:约克大学,约克圣约翰大学

林肯市

林肯市位于英格兰东部,是英国最美丽、安逸的城市之一。拥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雄伟壮观的林肯大教堂(有900多年历史,是林肯市的象征)和古城堡闻名于世,这个地区分布了众多罗马、诺曼底时代的考古遗址。

就读于林肯大学每学年生活费大概需要6000-8000英镑/年。

学校代表:林肯大学

罗斯福资料

初入政界

罗斯福身在律师事务所,心却向往政界和海军。三年后纽约州达切斯县

的民主党领袖动员他竞选州参议员,他感到把握不大,但意外地获胜了。1910

年,28 岁的罗斯福成了最年轻的州参议员,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上任不几天,

他领导了一群民主党人拒绝投票支持纽约市民主党组织提名的国会参议员候

选人威廉·F·希汉(希汉在布法罗市虽有财有势,但声名狼藉。他因以巨款

援助过民主党而在党内有相当势力)。罗斯福等坚持斗争了十周之久,终于

迫使党组织换下希汉。初出茅庐的罗斯福因此名闻全州,两年后再次连任州

参议员。

1912 年威尔逊被推举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罗斯福自告奋勇,积极为威

尔逊竞选,他的政治才能引起人们注意。威尔逊大选获胜后为酬谢罗斯福,

任命他为海军部助理部长。从小酷爱大海的罗斯福终于如愿以偿。他辞去了

纽约州参议员,就任新职,时年 31 岁。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美国在威

尔逊领导下严守中立。后来,由于德国潜艇一再击沉美国商船,美国群情激

愤,主张对德宣战的舆论高涨,促使总统与国会批准扩大海军的预算。当海

军部长丹尼尔斯为威尔逊竞选连任而奔走时.整个海军部的担子基本上落在

罗斯福肩上。1917 年 4 月 6 日,威尔逊对德宣战。1918 年夏罗斯福奉命到欧

洲视察美国海军基地,并与英、法等国研究联合作战问题。他在海军部工作

时,干劲十足,表现出卓越的行政管理才能。

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 1920 年美国又面临总统选举。詹姆斯·考

克斯和罗斯福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分别被提名为总统和副总统候选人。

民主党在此次大选中虽然败于共和党,但罗斯福却成了全国闻名的政界人

物。

奋战病魔

竞选失败后,罗斯福到马里兰州一家证券公司担任副总经理并从事一些

实业活动,政治上一如既往,仍十分活跃。 1921 年 8 月,罗斯福在加拿大

新不伦瑞克省的康波贝卢岛度假时,突然得了严重的脊髓灰白质炎(俗称小

儿麻痹症)。他受到这个意外的打击后不得不暂时停止政治活动,专心治病。

罗斯福顽强地同病魔斗争,坚持在温泉中游泳,以锻炼腿部肌肉。他在治病

和苦练身体的同时,还继续与政界保持密切的联系,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并力

促民主党内部的团结。

经过几年的苦斗,罗斯福的健康逐渐恢复,已能借助拐杖行走。1928 年,

纽约州州长民主党人史密斯接受了总统候选人的提名,他建议罗斯福出来竞

选纽约州州长,以便加强民主党人竞选总统的声势。在史密斯的力劝以及亲

朋的支持下,罗斯福接受了竞选州长的提名。有人曾利用他的健康状况来反

对他,罗斯福就坐着汽车到处发表竞选演说,向选民显示他仍然朝气蓬勃,

而且在政治上已经更加成熟。史密斯竟选总统失败,罗斯福却以微弱多数当

选为州长。

罗斯福拄着拐杖就任纽约州长后,决心树立自己的政治风格,他对纽约

州的行政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例如减轻了农业生产者的捐税负担,为

消费者提供更低廉的公用事业服务。他还建立了发展电力的专门机构,为开

发圣劳伦斯河的巨大资源打下基础。这一切使他大得人心,在两年后的州长

选举中他以极大的优势再次当选。在他当州长的第二任期内,经济萧条日趋

严重,他建立了美国最早的州救济机构,推行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州办的

社会救济福利计划。四年州长的工作以及他在任期内对共和党控制的州议会

所作的备种斗争,锻炼了他的才干,提高了他的声望。

1928 年共和党的胡佛当选为总统,胡佛上任不久,爆发了美国历史上最

大的经济危机,全国陷入了大萧条,企业倒闭,生产停顿,经济崩溃,失业

人数猛增,社会动荡不安。胡佛的信誉大降。 1932 年民主党推举罗斯福为

总统候选人,他满怀信心地向选民提出了恢复经济、实行改革的“新政”。

这个新的纲领既吸引了民主党人,也吸引了许多箕和。党人。罗斯福以相当

大的多数选票当选为第三十二任总统。

就任总统

1933 年 3 月 4 日,罗斯福正式就职。他在就职演说中允诺将迅速采取措

施对待危机,断言美国一定能够复兴。他提醒人们“只有恐惧的心理才是我

们唯一应当恐惧的东西”,号召大家以毫不畏惧的态度,克服严重经济危机

带来的灾难。

罗斯福不是经济学家,但他善于用人,能接受各种新的建议。在他周围,

除了内阁成员外,还有竞选时为他出谋划策的“智囊团”,以及各种专家、

教授。罗斯福首先着手解决人们最关心的实际问题。他的“新政”内容很广,

大体可分为救济、改革和复兴三大部分,救济是当务之急,复兴是基本目的,

而要复兴就必须改革,改革是达到复兴的中心环节。

罗斯福上任三天后就着手整顿金融。他采取紧急措施,下令银行一律停

业,以防挤兑。他宣布美元贬值,放弃金本位,禁止输出金银,由国家贷款

救济破产银行。经过整顿后,经营状况不佳的银行被淘汰,大多数银行陆续

开业。然后他又提出由政府保证存款者的利益,以恢复存户对银行的信任,

防止新的挤兑风潮。这些措施对稳定人心起了较好的作用。紧接着,罗斯福

又向国会送交了一系列咨文,提出了构成早期“新政”的各项法案。

在救济工作方面,罗斯福设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由联邦拨出大量救济

金供各州使用。救济的方式与过去不同,采用“以工代赈”的做法,如设立

民间水土保持工作队,先后安排了一百多万失业青年从事造林和防汛工作。

这种救济方式,不伤害接受救济者的自尊心,人们感到是在自食其力,不是

依赖救济金,因而颇得人心。与此同时,他采用抵押贷款的方式给农民以救

济。他把原有的农业信贷机构合并,组成农业信贷署。这一机构在两年内延

长了全国 1/5 农场贷款的期限,使部分农业经营者免于破产。他还建立了住

房贷款协会,对部分住户给予资助,使他们能赎回已抵押出去的住宅。除了

对个人进行贷款救济外,还向大小企业提供贷款。从 1932 年至 1941 年,共

发放各种贷款 150 亿美元,对解决眼前经济困难起了一定作用。

“新政”在复兴经济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是通过两个法案。1933 年 6 月

通过的《全国产业复兴法》旨在由政府控制和调节工业生产计划、产品价格、

销售市场、以及工人的工资标准和劳动时间、劳资关系等。根据这一法案,

设立了国家复兴署。另一法案是《农业经济调整法》,采取由政府拨款奖励

和津贴的办法,调整农业生产,帮助农场主渡过这次严重的农业危机。此外,

还针对当时出现的严重水土流失情况,颁布了水土保护及国内土地分配条

例,提倡水上保持和科学耕作以利生产。根据“新政”订立的法规名目繁多,

有的收效不大,还有不少因最高法院判为“违宪”而不得不取消。因此恢复

经济的目的并未完全达到。这使罗斯福转而采取其他一些权宜办法来支撑经

济。到 1934 年秋,罗斯福的一整套措施已使经济危机得到了某种程度的缓

和。

“新政”的重要手段是“改革”,罗斯福认为必须以改革求复兴。他提

出了一系列使工农业逐步恢复的改革方案,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全国劳工关

系法》,规定雇主必须与工人集体谈判,雇工有组织工会、同雇主集体谈判

的权利。他还设立了国家劳工关系局来贯彻这项劳工关系法。

“新政”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制定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保险法,对失

业工人、残废者、贫苦的妇女和儿童实行救济。为了救济失业工人,设立了

公共事业振兴署,以使他们获得工作。同时还设立了田纳西河流管理局,由

政府拨款兴建巨大的水利工程,为贫困地区提供廉价电力以利于开发。其他

如取消禁酒规定,也起了活跃经济和扩大就业的作用。国会还通过了保护投

资人的《证券如实登记法》以及建立了起到管制作用的证券交易委员会。1935

年政府实施了一项新的征税办法,对利润高的公司和收入多的个人增加税

收。

实质上,“新政”是一种应付危机的补救措施。它并不触及资本主义制

度的基础,但在大萧条时期起了调节经济的作用。特别是后来的国外战争促

进了美国的工业生产,使美国经济有可能慢慢复苏。

罗斯福在执行“新政”的过程中,不断受到保守派,特别是极右势力的

反对和威胁,他们通过各种手段阻挠“新政”的实施,井把工作中的困难与

挫折归咎于罗斯福,但他得到广大人民、中小资本家以及统治集团的大多数

的支持,因而得以连选连任。

二次连任

1937 年初,罗斯福开始了他的第二次总统任期。这一时期,他 在工作

中遇到的阻力相当大,经济恢复的效果也不十分显著,而且出现了新的经济

衰退,有些中产阶级开始倒向共和党。但罗斯福并不灰心,他设法延长和修

改以前的立法,使之进一步适用于一些新的领域。几年中,水土保持工作有

所发展,在公共工程方面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项目,包括建筑住宅和清除

贫民窟,他在“新政”中的许多创举,为以后历届政府所沿用。

罗斯福担任总统以来。不仅在内政方面采取了许多卓有成效的行动,在

对外事务方面也有不少成就。他上任不久就改变美国十多年来无视苏联存在

的态度,承认了苏联政府。

二次大战前,由于国会相当一部分议员的坚持,美国对外政策基本上保

持“中立”、表面上严然置身于国际纠纷与战争之外,实际上是对德、意、

日推行绥靖政策。1939 年 9 月德国入侵波兰,二次大战开始。美国政府颁布

禁止向任何交战国运输武器。这一做法,不利于英、法。但不久之后,罗斯

福召开国会特别会议,修改了中立法案,允许参战国用“现购自运”办法购

买美国。由于当时英国可以利用地理上有利条件和海军的优势,在海上

拦截德国的运输舰队,因此这个新中立法案对英、法两国有利。 1940 年 4

月发动“闪电”攻击,占领了西欧的许多国家,打败英、法联军,迫

使英军自欧洲大陆撤退。6 月法国贝当政府投降,德国空军对伦敦进行大规

模轰炸,直接威胁英伦三岛。德国法西斯在欧洲的侵略使形势发展到了严重

关头,损害了美国在欧洲的经济利益与强国地位,威胁着美国的安全。这时

罗斯福开始重视防务准备,他首先采取了巩固“后院”的措施, 1940 年 7

月于古巴哈瓦那召集泛美会议,通过决议并发表宣言,宣布美洲及其四周为

安全区,由美国海军巡逻。8 月罗斯福与加拿大政府举行会谈,建立美加联

防。1q40 年底,英国陷入困境,经济桔据,短缺,丘吉尔向美国告急。

罗斯福权衡局势,认为德、意的胜利对美国十分不利,必须立即加紧援英。

但英国当时已无力购买,罗斯福想出了“租借武器”的办法。他于 1940

年底发表著名的“出借水龙带”的谈话。他说:“假如我的邻居夫人,而我

家里有一条浇花用的水龙带,让邻居拿去就可以帮他灭火,我怎么办呢?总

不能在救火之前对他说,‘朋友,这管子我花了 15 元,你得照价付钱。’那

么应该怎么办?我不要这 15 元,而要他在灭火以后还我水龙带,就是这

样……”支持罗斯福的人认为这样很好,美国为了自己的民族利益必须援助

英国。反对他的人则大肆攻击《租借法案》是要使美国人去“送命”,因为

他们觉得这些行动一定会使美国卷人战争。罗斯福动员舆论,批驳反对意见,

并对议员施加压力,终于迫使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案》,将 50 艘超龄驱逐舰

让给英国,交换条件是美国取得大西洋英属岛屿上的八个海空军基地的 99

年无偿使用权。之后,他又同意在财政上给英国援助。罗斯福后来还利用《租

借法案》支援了所有反法西斯盟国。《租借法案》的制订与实施,标志着罗

斯福在反法西斯斗争中迈出了一大步。当时虽然孤立主义势力仍是不可忽视

的力量,但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德、意法西斯对美国的威胁,接受了罗斯福的

援英、援苏政策。

三次连任

1940 年又进行大选,在共和党召开全国代表大会的前夕,罗斯福任命以

“强硬派”著称的共和党人诺克斯为海军部长,史汀生为陆军部长。这一任

命不仅有利于积极备战,而且使全国选民感到罗斯福能“捐弃党派成见,使

政府具有两党合作色彩”。这步棋对共和党人很为不利,党内思想混乱。 1940

年的大选形势因而大大有利于民主党,罗斯福打破惯例,获得第三次当选。

德国潜艇进行的海战逐渐逼近美国东部海岸,罗斯福于 1940 年 7 月派出

海陆军使团到英国进行“探索性”会谈,研究美英在大西洋联防问题。1941

年 3 月美国军官再次访英,迅即开始修建军事基地,宣布扩大海上巡逻区。

罗斯福在进一步加强防务的同时,着手准备参战。他在“炉边谈话”中表示

美国愿意努力完成“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的任务。1941 年 6 月撕

毁《德苏互不侵犯条约》,突然袭击苏联,苏联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罗斯福

派特使霍普金斯前往莫斯科,在确悉苏联能够持久抵抗德国后,决定扩大《租

借法案》范围,对苏联提供支援,宣布解除苏联和芬兰战争期间苏联在美国

的 4000 万美元存款的冻结,同意苏在美购买物资。美苏关系进一步好转。

为使运往欧洲的及物资不致在中途遭到德国潜艇击沉,美国海军采

取愈来愈积极的保护措施。事实上美国于 1941 年秋季在大西洋上对德国潜艇

不宣而战。 1941 年 8 月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大西洋的纽芬兰岛附近军舰上举

行海上会谈,发表《大西洋宪章》,声明必须摧毁纳粹暴政和解除侵

略国武装;并提议建立集体安全制度,保障世界和平。斯大林为推动国际反

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发表声明基本同意宪章的原则。 1941 年 9 月苏美英三

国举行莫斯科会议,签订了关于美英以武器和军用物资供应苏联的第一个议

定书,宣告三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采取联合行动,促成了国际反法西斯联合

战线的建立。

美日对峙

1937 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美国政府对日本一直采取妥协政策不限制

向日本出售军用品和物资。1940 年 9 月日本和德、意订立三国军事同盟。日

本利用在欧洲的胜利,迅速采取行动在东亚扩大势力,直接威胁美英

在这一地区的权益和战略地位,致使美日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美国开

始时只想采取政治和经济手段压日本妥协,宣布冻结日在美资产,抽回美在

日投资,拒绝向日本提供作战物资等。 1941 年 2 月在罗斯福建议下,美日

开始谈判,由于日本帝国主义者野心极大,贪得无厌,谈判未能取得进展。

但罗斯福并未放弃采用和平手段解决两国之间的争端的方针。1941 年 12 月 7

日,日本在作了周密准备后突然袭击了夏威夷的珍珠港,停泊在港内的美国

太平洋舰队几乎损失殆尽,伤 3000 多人,罗斯福的对日政策宣告破产。12

月 8 日美国人民在收音机旁听到罗斯福说:“昨天, 1941 年 12 月 7 日,

一个遗臭万年的日子;美利坚合众国遭到了日本帝国海空军事前策划的突然

袭击……”国会在 4 小时内通过了宣战的决议。 12 月 8 日,美英正式对日

宣战,随后德、意向美宣战。从此美国正式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为了集中力量作战,罗斯福向国会内的保守派作了一些让步,撤消了几

个“新政”机关,以求得到他们对作战的支持。他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新

政博士”已让位给“求胜博士”。他建立了一系列战时生产和动员机构,其

中最主要的有 1942 年 1 月建立的战时生产局和 1943 年 5 月建立的战时动员

局。保守派力图将这些机构的部分控制权从总统手里夺走,但由于罗斯福坚

决反对而未能得逞。

日本偷袭珍珠港以后,立即对西太平洋和东南亚各国发动攻势,在北起

阿留申群岛,南至澳大利亚,西迄印度洋的漫长战线上,与美国展开了战斗。

直到1942年6月美军挫败日军对中途岛的袭击并在争夺瓜达康纳尔的战役获

得胜利时,太平洋战局才开始扭转。在亚洲大陆上,罗斯福不断向领

导下的国民党政府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无视中国广大人民在中国***领

导下展开的抗日战争。罗斯福的这一政策在国际国内遭到了许多批评。

维护盟国的团结

美国正式参战后,德意日使用各种手段制造矛盾,企图分裂和削弱盟国。

罗斯福为了加强盟国之间的团结,不顾个人行动不便,多次长途跋涉,和盟

国***会晤。1941 年 12 月他同丘吉尔在华盛顿举行会谈。会议商定了共

同宣言。1942 年 1 月 1 日他同 2 个盟国一起签署了这一宣言。宣言确定,

为了加强反侵略战线,参加国应利用一切力量和资源同法西斯作战,不得单

独与敌国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他筹划了美英联军从北非登陆、并于 1943

年 1 月与丘吉尔在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举行会议,通过了下一步的作战计

划,宣布要与德意侵略者作战到底、轴心国必须无条件投降等原则。罗斯福

的这些外交活动,沉重打击了德、意分化离间盟国的阴谋。至 1943 年 5 月,

美英联军完全控制了北非,迫使在当地的德、意军队投降。两个月后,美英

军队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内部发生政变,逮捕了,组

成新政权与盟国签订停战协定。 1943 年 10 月意大利退出轴心国,轴心国

集团开始瓦解。

在苏德战场上, 1943 年 7 月苏军击败了的夏季攻势,展开了全

线反攻。随着反法西斯力量的不断发展,罗斯福加强了对苏合作。1943 年 10

月派国务卿赫尔前往莫斯科参加三国会议,提出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这就是后来成立的联合国),并为召开美、英、苏三国首脑会议作了准备。

三国首脑会议的地点定在伊朗的德黑兰。这个地点是斯大林提议的。罗斯福

表示为了联合苏联战胜,虽然德黑兰离美国 6000 英里,但就是再远十

倍他也乐意去同斯大林会晤。

德黑兰会议前, 1943 年 11 月美英中首脑还举行了开罗会议。12 月 1

日发表的开罗宣言,声明日本应无条件投降,日本强占的中国领土,其中包

括东北诸省。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应在战后归还中国,战后朝鲜应该独立等。

开罗会议后,罗斯福于 1943 年 11 月 28 日与丘吉尔立即赴德黑兰与斯大

林会晤。会议期间苏联与美、英就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

争论。英国一再重弹从巴尔干半岛登陆的老调,企图恢复并扩大英国在地中

海的势力范围,斯大林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认为把盟国的力量分散在

地中海的其他战役上是不明智的,要求发动跨越英吉利海峡的“霸王”行动,

另从法国南部发动攻击进行牵制,指出红军的经验是最好由两个地方发动夹

攻。在***之间发生分歧后,罗斯福强调保持团结的必要。经过他从中积

极协调,最后一致同意了消灭德国武装的各项计划,并就东西南三方面进行

军事行动的规模和时间取得协议。会议决定美英联军必须不迟于 1944 年 5

月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并保证三国在战后和平建设方面共同合作。会议期

间罗斯福应斯大林的邀请。从美国驻伊朗代表团官邪迁入苏联大使馆,和斯

大林就许多问题进行了多次探讨,其中包括苏联对日作战的条件。会议最后

的气氛比较和谐,发表了《德黑兰宣言》,它的最后一段说:“我们怀着希

望和决心来到这里。我们作为事实上的朋友,精神上的朋友,和志同道合的

朋友而在这里分手。”德黑兰会议后一个月,苏军在北、中、南三条战线上

大举反攻,对德军进行毁灭性打击。美、英的军队于 1944 年 6 月在法国西北

部诺曼底登陆。经过长期准备,第二战线终于开辟。德军遭到两面夹攻,陷

入困境。

四次连任

1944 年罗斯福竞选第四次连任总统,竞选对手是纽约州州长托马斯·杜

威。这时罗斯福由于工作繁重,身体欠佳。有人在竞选中在他的健康问题上

大做文章。但他日以继夜全力以赴的工作表现,使谣言破产,再一次取得了

竞选的胜利。

1945 年 2 月,即罗斯福发表他的第四次就职演说后不久,远离美国到克

里米亚的雅尔塔与斯大林、丘吉尔举行会议。这次会议是在法西斯德国即将

崩溃、反法西斯阵营内部的矛盾日益暴露而美、英仍有求于苏联的情况下召

开的。会议又由罗斯福主持,发表了《克里米亚宣言》。三国首脑就击溃德

国和处置战后德国问题达成了一些协议。在德国必须无条件投降,彻底拆除

它的一切军事设施,纳粹必须加以清除等方面,三国看法比较一致,但在有

关分割德国、德国赔偿和法国在占领德国中的地位等问题上,意见分歧较多。

最后经过磋商,原则上同意分割德国,并决定在伦敦成立一个分割委员会,

研究分割德国事宜。三国还同意法国参加对德占领,成为盟国对德管制委员

会成员国。会议研究了建立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三国就联合国中

表决权问题达成了某些妥协,同意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作为联合国正式成员而

拥有表决权。会议同时发布了一项关于欧洲的宣言,确定欧洲各国人民有权

建立自己的政府。美国为了减少美军对日作战的伤亡,要求苏联在德军投降

后参加对日战争。1945 年 2 月 11 日罗斯福、斯大林和丘吉尔秘密签订了雅

尔塔协定。根据这一协定,欧洲战争结束后两三个月内,苏联对日宣战,并

在战后把日本所占领的库页岛南半部交还苏联,把千岛群岛交予苏联;美、

英同意维持外蒙古“现状”;还撇开了作为一个联盟成员的中国,确认苏联

在中国东北和旅顺、大连享有一些特权。这是战时美、英、苏三国联盟最重

要的一次会议,也是罗斯福主持的最后一次国际会议。

大战期间,罗斯福一再强调盟国团结的重要。事实上,无论是美英之间

或美苏之间都有尖锐的分歧,例如在对待“大英帝国”前途问题上,丘吉尔

表示他不愿做“清算英帝国”的首相,罗斯福则想加强美国的地位,要求英

国不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排斥美国的经济利益,为美国战后扩大势力范围和

称霸全球作准备,罗斯福坚持援苏是因为他认识到苏联陆军的顽强作战,可

以减少美国军队的伤亡。尽管罗斯福有自己的打算,然而,他在反法西斯阵

线出现矛盾时尚能不让盟国内部矛盾干扰对德、意、日作战的基本目标,重

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团结。在这一点上,罗斯福有远见卓识并为反法西斯

斗争作出了贡献。

未捷先 政绩辉煌

由于长期紧张工作,克里米亚会议结束后,罗斯福的健康严重恶化。当

他回到美国时,已经衰弱到只能坐着发表演说。1945 年 4 月初,他到当年养

病的温泉去休假。两周后筹划己久的联合国会议即将于旧金山开幕。罗斯福

计划亲自出席,所以他一面休养一面在温泉“小白宫”准备演说槁。不幸,

1945 年 4 月 12 日这位总统伏案工作时,突然患脑溢血与世长辞。终年 63 岁。

罗斯福逝世后,美国人民为失去一位杰出的总统而深感悲痛。世界人民

为失去一位反法西斯的坚强战士而哀悼。各国领袖纷纷致电深切吊唁,1945

年 4 月 15 日在罗斯福的故乡海德公园村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罗斯福的灵

枢被安放在鲜花环绕的墓穴中。

罗斯福逝世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即 5 月 8 日,德国无条件投降。接着

日本也于 8 月 15 日无条件投降。罗斯福后,副总统杜鲁门随即接任第三十

二任总统。

罗斯福是在美国最困难的时期登上政治舞台的。他为美国乃至世界面临

的重大问题作了巨大的努力。罗斯福在就任总统的 12 年里,突破了许多成

例,如扩大总统权力,实行“新政”,创立,总统个人外交的模式,与盟国

首脑进行多次磋商取得了有利于反法西斯斗争的积极成果。美国著名新闻记

者杰拉尔德·约翰逊曾给罗斯福以这样的评语:“他推翻的先例和他打碎的

旧结构比任何人都多。他对美国整个面貌的改变比任何人都要迅猛而激烈。”

罗斯福作为一个政治领袖,他经常通过舆论工具宣传自己的主张,善于争取

群众的支持,如 1941 年,罗斯福在国情咨文中提出“四大自由(言论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的口号。从 1943 年开始,

他利用广播发表一系列“炉边谈话”。罗斯福另一个独到之处是他能设法使

持不同意见的幕僚在政府中共事,组成工作效率较高的政府领导班子,克服

重重障碍,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就。

1950 年哈佛大学教授就如何评价美国历届总统问题在该校著名历史学

家中进行了一次调查。富·罗斯福被列为仅次于林肯和华盛顿的“美国第三

位最伟大的总统”。但丘吉尔闻讯后立即致函该校,说“就对世界历史的影

响而言,富·罗斯福无疑是在美国居于首位的人”。

林肯公园主唱自杀——“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1-

高一的时候,第一次听林肯公园的歌,惊叹:原来歌还可以这么唱。重金属的强音一下下捶打着耳膜,像是大热天跑完步,在小卖部排了长队后,终于喝到冰镇可乐一样,舒爽。

印象最深的是专辑《Meteora》里的《Don't Stay》,那会儿扯着青春期的小嗓门,倒也能东施效颦般地吼几句。吼完总会想,这般沉重又狂放,撕扯又沙哑的声音,自己怕是没法学会的了。

得知Chester Bennington自杀的噩耗时,耳畔旋律再起:

不禁有些恍惚,这些曾陪伴过我懵懂青春的,从生命的深处嘶吼而出的、刺透灵魂的、炸裂的声音,就这样匆匆成为绝响。

-2-

对于自杀者,旁观者会有个普遍的反应:“唉,好端端的一个人,怎么就这样想不开呢,真是可惜啊。”

惋惜之余,会不自主地加入评头品足的部分——他们之所以自杀,无非是想不开嘛。

对于这样的评论,我一直不以为然。不对因指手画脚,是对逝者基本的尊重;再者,人们选择自杀,远非“想不开”这类轻描淡写的原因可以解释,不知其然便妄加揣测,实为不妥。

正如佛经的《契经》里说:

意思是:不可因为本人现未见到的缘故,即断言他人无此种学问,否则将对双方都造成损害。

引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不理解,只因你没有身处别人的地狱。”

地狱有很多种。

比如《三体》第一部里,三体人为了锁地球的科学,以智子为武器,干扰微观粒子碰撞实验结果,展示无法解释的神迹,创造出“物理学可能从来都不存在”的假象。人类物理学家们因此绝望纷纷,自杀连连。

在满足生理需求的基础之上,对知识的渴求,是人类和动物的差异之一。因此智者们会说:“朝闻道,夕可矣。”另一个方面,如果永远无法“闻道”,对于求知的智者而言,生命也同样会失去意义。

比如川端康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雪国》,通篇弥漫着浓浓的虚无主义。无论做什么都是徒劳的——付出可能得不到收获,即使得到了收获,只要把时间线拉长,收获便会失去意义。

虚无主义认为,世界和人类的存在,没有意义,无论是目的、真相和本质价值,都不可理解。

川端康成和三岛由纪夫的自杀,不敢断言完全是虚无主义的原因,但多少脱不了干系。

再比如海明威、顾城和海子,他们都有各自的理由,作出舍身赴的决定。

有人会说了,想这些毫无用处的东西,不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么?

前面有讲,对未知的好奇心,是驱使人类不断进步的动力。如果对不知道的东西,连弄清楚的意愿都没有,那人和咸鱼还有什么分别?

-3-

法国的哲学家加缪,把非弄清楚不可的愿望和非理性之间的冲突,称之为荒诞。

荒诞所代表的,是理性的局限性,和人类求知的无限性之间,必然的冲突。

当智者们的学问不断增长,走到理性和智慧的边界,面对藩篱之外茫茫的非理性时,必须要做出选择。这个边界,就是找到答案,或自杀的地方。

因此,加缪说:

哲学经过了几千年无数代人的前赴后继,已经基本走到了终点——认识的不可能性已被论证,虚无好像是唯一的现实。断垣破瓦,颓败凄凉。在人生的荒诞面前,智者们似乎束手无策。

即便如此,加缪仍然旗帜鲜明地反对自杀。在《西西弗神话》中,加缪说道:

自杀,意味着承认——我们平时所习惯的东西都是没有意义的,生活是行尸走肉般没有依据的,经历的痛苦也是无用的。

加缪解释说,虽然理性徒劳无益,但理性之外却什么也没有了。虽然我们必须承认理性存在局限,也也不能因此而否定理性。

在他看来,真正的智者,在经过严谨缜密的哲学推理之后,寻求的不再是伦理准则或绝对真理,而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图景和气息。这样的人,拥有超越常人的推理能力和勇气。推理能力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局限,勇气让他们在局限的认识里仍能义无反顾地生活。

这就是加缪的建议:体验经验,经历命运,全盘加以接受——让我们以活着的方式,接受荒诞、反抗荒诞。

-4-

另一种地狱,是人世间的苦难。许多自杀者所求的,是于苦难中的解脱。

《论语》中,孔子说:“未知生,焉知。”因而对大多数国人而言,往往忌言生。

对此,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观点,截然不同。

在海德格尔看来,生理学意义上的亡,仅仅是“亡故”,而真正值得讨论的亡,是一个过程,即所谓的“向而生”(Being toward death)。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里写到:

也就是说,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在经历着“向而生”,直到亡故。亡不是一个事件,不是生命的尽头。我们也并非走向亡,而是一直以“向而生”的状态存在着。

在这个“向”的过程中,人才能真实地感受到自我的强烈存在感,才能意识到自己在这个“向”的过程中,始终“在场”。

这也印证了加缪所说的:

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必然的结果。而“向”的这个过程,才是具有偶然性、选择性和自主性的。

比如同样是面对苦难,太宰治在《人间失格》里痛苦不堪,在小说和现实中双双自杀;但余华《活着》里的福贵,面对着层层叠叠汹涌而来的苦难,仍然坚强地活着。

在现实生活里,我们常常把“向”的过程当做苦难的必然,却把最终的亡故当成外在的“偶然”事件。

因而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对于自杀者们而言,他们把原本具有选择性和偶然性的余生,误认为是具有必然性的痛苦生活;而把原本具有必然性的亡,美化成了具有偶然性的远离痛苦的解脱。

佛教的教义,同样是反对自杀的。

首先,自杀犯五戒中的杀戒,在六道轮回中会堕入三恶趣( 地狱、饿鬼、畜生),所受之苦将远大于在人世间承受的痛苦。

其次,自杀所求的,是为了从痛苦中解脱。痛苦的因,是无明。自杀无助于斩断无明,因此痛苦仍将继续流转。

再者,在轮回中修得人身不易。只有修得为人,才能听闻佛法。人身虽然是臭皮囊,但也是修道的必要条件,一旦舍弃,不知多少轮回之后才能重回人道。

-5-

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里写到:

无论是自我安慰的本能,还是习惯于无明的成见,都是以逃避的方式,让我们误以为亡离自己的生活很远。于是当真正的亡逼近时,措手不及,束手无策。

倒不如,让我们以加缪、海德格尔般逻辑的、智慧的方式,或以信仰的精神力量,勇敢地直面亡,坦然地接受“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的现状——

好好活着。